第一,知識管理應當擺脫戰略管理的束縛中。在目前的理論和實踐中,知識管理只是制定戰略的一個方面。也就是說知識管理必須和戰略保持
一致,且扶持戰略。然而在新知識管理中情況就完全相反了。戰略是知識的一種,是知識過程的輸出,知識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知識過程,產生戰略及其他知識成果。目前的知識管理和戰略保持一致,只是所謂信息管理,目的是抓住對決策有用的信息,但這不是真正意義的知識管理,知識管理應是提高組織決策的能力。信息管理是輔助決策,知識管理不是決策的奴隸而是鞭策力量。
第二,改進SECI (Socialization / Externalization / Combination / Internalisation)模型。Nonaka和Takeuchi指出,SECI模型最大的局限性在于,它在心理和認知理論上有缺陷,忽略了隱含知識,也就是隱性知識的模糊過程。隱性知識(tacit)是一個人知道的但是永遠表達不出來的,隱含知識(implicit)是可以轉換成顯性知識(explicit)。
第三,建立企業知識門戶。盡管開發商和學者們已經承認目前已經存在企業知識門戶,企業知識門戶是實現知識過程和知識管理的軟件實現,目前的應用還遠沒有達到這一點。企業知識門戶一方面是系統的集成,另一方面,企業知識門戶可以帶來很大的收益,不僅包括企業信息門戶所帶來的投資回報率,競爭優勢,持續的創新能力,企業信息門戶是有風險的,因為它不能保證信息的質量和有效性。雖然知識門戶也不能保證信息、模型的確定性,但是它可以集成知識效用及知識價值評定的系統方法,去除可能的錯誤,產生質量保證的信息。企業知識門戶是門戶技術的發展方向。
第四,建立開放的企業形式。知識管理應當是持續獲取知識過程的創新,這就需要組織進行知識過程的開放,知識生命循環中所有過程的開放,也就是建立一個下放的知識過程環境――開放企業。知識過程應該是透明的,從新知識管理的視角來看,知識過程環境中所有學習和創新中所遇到的問題應當是公開的、透明的。
第五,建立咨詢機構。常規意義上的知識生產過程是受某種標準制約,這種情況產生的知識可能不公正,且帶有傾向性。新知識管理中的基本思想是知識在一種評價中不斷糾錯的過程。
第六,建立知識管理的價值理論。在知識生命周期中問題的識別涉及到價值的判斷,實用性是知識評價中的標準之一,這就要求有一個價值理論來估計知識的價值。
第七,發展知識管理的標準。目前的知識管理標準很多,但是也很混雜。知識管理標準的制定首先是知識過程標準的制定。
新知識管理不同于傳統的知識管理,新知識管理、知識過程(KP)和企業過程(BP),這三個視角是知識管理的發展方向,對企業中各種影響知識生產和集成的行為有一定的影響。知識過程是貫穿于組織中的,知識管理可以使其提升,新知識管理中解釋知識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知識過程,也就是改善知識成果、企業績效和相關的成果。傳統的知識管理中通常是假定企業中已經存在著有價值的知識,知識管理就是把有正確的信息在正確的時間傳遞給正確的人。知識不是簡單的存在而是人們創造的,知識管理就是幫助他們在知識生產中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傳遞。
新的知識管理主要是針對知識的過程,也就是知識的集成(包括共享)和知識的生產。通常是把知識管理中的知識共享和集成作為知識管理中的第一步。知識創造是知識管理的第二步。知識評估可以把知識和信息區分開來。在知識評估中保留下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,其他的就是假的或者公共的知識。因此區分知識和信息、知識管理和信息管理的關鍵是弄清知識產生和知識評估。